汕尾市城区简介

2024-12-27

粤东明珠 —— 汕尾市城区初印象

历史溯源:城区发展脉络

汕尾市城区,这片充满魅力的土地,承载着悠久深厚的历史。自秦朝至汉初,汕尾全境皆隶属于南海郡博罗县。东晋咸和六年(331 年),东官郡设立,海丰县归属其下。隋文帝开皇十一年(591 年),海丰县改属循州。清雍正九年(1731 年),陆丰县从海丰县东部析出,此后海丰、陆丰两县同属惠州府。

汕尾镇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崭露头角,早在宋初,汕尾港便已成为商埠,清康熙年间得以进一步发展,迅速崛起为粤东地区赫赫有名的渔港、商港以及商品交易中心。据清乾隆十二年(1747 年)所立石碑记载:“汕尾一镇,舟楫云屯,商旅雨集,亦海邑一大区会也”,当时汕尾港千帆竞发、商贾云集的繁荣盛景跃然纸上。清末民初,汕尾的商业氛围愈发浓郁,在外圩经商的商人多达百余家,诸多较大商号更是在多地设置电台,开启连锁经营模式,其经济实力之强劲,使得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汕尾人口(含渔民)突破 1 万,财政收入占据海丰全县的三分之二,“小香港” 的美誉不胫而走。

新中国成立后,汕尾渔场发展迅猛,成为全国闻名的四大渔场之一,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,又摇身一变成为全国渔业综合体制改革试验区之一;同时,汕尾还是中国 “四大贝雕场产地” 之一,以及广东省主要原盐生产和出口基地。1988 年,在时代发展的浪潮推动下,汕尾迎来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转折点 —— 经国务院批准,汕尾市正式设立,汕尾市城区应运而生,以海丰县的汕尾、红草、马宫、东涌、田墘、捷胜、遮浪 7 个镇的行政区域为其版图范围,汕尾市政府定址于原汕尾镇,自此开启了城区发展的崭新篇章。此后,在 1993 年,田乾和遮浪两个镇析出,另行设立红海湾经济开发试验区,但其行政区域仍隶属于城区范畴,汕尾市市城区的格局也随之稳定为辖 4 个镇以及凤山、新港、香洲等 3 个街道(由原汕尾镇析立而成)。岁月悠悠,城区在传承历史底蕴的同时,不断砥砺奋进,向着未来大步前行。

人口新貌:活力汇聚之城

汕尾市城区的人口犹如一幅绚丽多彩的拼图,展现着独特魅力。依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,截至 2020 年 11 月 1 日零时,城区常住人口达 394593 人。与 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 406630 人相较,十年间减少了 12037 人,降幅为 2.96%。从地域分布来看,香洲街道常住人口最多,高达 122133 人;马宫街道常住人口最少,为 13681 人。其中,常住人口超过 10 万人的镇(街道)有 2 个,1 万人到 10 万人的镇(街道)有 5 个,常住人口居前二位的镇(街道)合计人口占全区人口比重为 58.69%。

性别构成方面,男性人口为 205111 人,占比 51.98%;女性人口为 189482 人,占比 48.02%,总人口性别比(以女性为 100,男性对女性的比例)由 2010 年的 105.6 上升为 108.25。年龄构成上,0 - 14 岁人口为 82500 人,占 20.91%;15 - 59 岁人口为 257852 人,占 65.35%;60 岁以上人口为 54241 人,占 13.75%,其中 65 岁及以上人口为 37560 人,占 9.52%。与第六次人口普查相比,0 - 14 岁人口的比重提高 2.49 个百分点,15 - 59 岁人口的比重下降 7.36 个百分点,60 岁以上人口的比重提高 4.88 个百分点,65 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提高 3.65 个百分点。

近年来,汕尾市城区人口发展态势稳中有变。一方面,随着城区经济的逐步发展、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以及城市建设的加速推进,吸引了一定数量的外来人口前来就业、创业与定居;另一方面,当地政府积极出台一系列人才引进政策,涵盖住房补贴、创业扶持等诸多优惠措施,为城区发展注入新鲜血液。据统计资料显示,2023 年末,全区常住人口 39.9 万人,比上年末增加 0.15 万人,其中城镇常住人口 33.41 万人,占常住人口比重(常住人口城镇化率)83.73%,比上年末增加 0.69 万人,人口城镇化率稳步提升。

城区人口构成多元,汉族同胞占据绝大多数,还有回族等其他 24 个少数民族同胞在此安居乐业,他们带来的多彩民族文化与当地文化相互交融、共同发展。值得一提的是,汕尾市城区还是著名侨乡,旅居海外的华侨以及港澳台同胞约 15 万人,他们虽身在异乡,却心系故土,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,或投资兴业助力经济腾飞,或热心公益推动社会进步,成为城区与外部世界紧密相连的桥梁与纽带。

滨海胜景:醉美自然风光

汕尾市城区的自然风光,恰似一幅徐徐展开的山海画卷,湖海山色美不胜收,每一处景致都令人心醉神迷。

品清湖,汕尾大地的璀璨明珠,作为中国最大的城市内湖之一,水域面积达 22 平方公里。湖面辽阔无垠,水波潋滟,在阳光的映照下,仿若细碎的金鳞闪烁跳跃。湖岸线蜿蜒曲折,长达 39.6 公里,宛如一条灵动的丝带环绕着城区。清晨,当第一缕曙光温柔地洒在湖面,泛起粼粼波光,唤醒了沉睡的城市;傍晚,夕阳的余晖将湖水染成橙红色,归巢的鸟儿掠过水面,勾勒出一幅宁静而祥和的画面。周边高楼大厦鳞次栉比,现代化都市与柔美的湖水相互映衬,尽显城市的繁华与灵动。闲暇时光,漫步湖畔,微风拂面,送来湖水的清新气息,夹杂着淡淡的花草芬芳,令人心旷神怡。或是租一艘小船,悠悠飘荡于湖面,感受那份悠然自得,欣赏着沿岸的绿树繁花、亭台楼阁,仿佛置身人间仙境。

凤山,犹如城区的绿色守护者,傲然屹立于品清湖畔。山上绿树成荫,古木参天,植被覆盖率极高,丰富多样的植物种类构成了一个天然的生态宝库。沿着蜿蜒的登山小径拾级而上,耳畔是清脆的鸟鸣,鼻尖是泥土与草木交织的清香,仿佛所有的烦恼都被抛诸脑后。登上山顶,极目远眺,整个汕尾市区尽收眼底,高楼大厦错落有致,街道上车水马龙,远处的大海与蓝天相接,海天一色,壮阔无比。凤山祖庙宛如一颗镶嵌在山间的明珠,红墙绿瓦,庄严肃穆,飞檐斗拱,雕梁画栋,处处彰显着古建筑的独特韵味。妈祖石像高高矗立,面容慈祥,俯瞰着汕尾大地,庇佑着一方百姓。每年的妈祖诞辰和祭典活动,凤山祖庙更是热闹非凡,信徒云集,香烟袅袅,庄重的仪式、虔诚的祷告,传承着源远流长的妈祖文化,那是汕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祈愿与寄托。

铜鼎山旅游区,城区的生态乐园,森林覆盖率超 90%,是一座天然的绿色氧吧。这里山峰连绵起伏,沟壑纵横,怪石嶙峋,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展露无遗。山间清泉潺潺流淌,汇聚成一泓泓澄澈的水潭,水质清冽,掬一捧入口,甘甜凛冽,沁人心脾。沿着登山栈道前行,穿梭于茂密的森林之间,偶尔可见松鼠在枝头跳跃,野兔在草丛中穿梭,仿佛进入了一个神秘的动物王国。景区内还设有高空滑索、玻璃栈道、七彩滑道等游乐项目,让游客在亲近自然的同时,也能体验到心跳加速的刺激与乐趣。当夜幕降临,繁星点点,露营在铜鼎山,躺在帐篷里,仰望星空,感受着山间的静谧与美好,仿若与天地融为一体。

金町湾,汕尾的 “海上香格里拉”,拥有 7 公里的纯净沙滩,沙质细腻如粉,在阳光的照耀下泛着金色的光芒,光脚踩上去,绵软舒适,如同踩在云朵之上。洁白的海浪轻轻拍打着沙滩,发出悦耳的声响,似在演奏着一首永恒的海洋交响曲。海边椰林摇曳,随风舞动的椰叶沙沙作响,为这片海滩增添了几分热带风情。这里还是水上运动的天堂,帆船、帆板、冲浪等项目应有尽有,勇敢的弄潮儿们驾驭着海浪,畅享激情与速度的碰撞。沙滩上,五颜六色的遮阳伞错落有致,游客们或是躺在沙滩椅上享受日光浴,或是带着孩子堆砌沙堡,或是与亲朋好友漫步海边,留下一串串欢声笑语。到了夜晚,华灯初上,海边的酒吧、餐厅热闹起来,璀璨的灯光与星空、海浪相互交织,营造出浪漫而迷人的氛围。

除了这些声名远扬的景点,城区还有诸多小众却别具韵味的美景等待着人们去探寻。屿仔岛,仿若大海中的世外桃源,岛上怪石林立,海蚀地貌奇特,海水清澈见底,能清晰地看见鱼儿在珊瑚间穿梭游弋。龟龄岛,形似乌龟,岛上植被繁茂,野趣横生,是户外探险爱好者的心仪之地。这些美景如同一颗颗遗落人间的珍珠,散布在汕尾市城区的各个角落,共同勾勒出这片土地的绝美风姿。

古韵今辉:历史文化宝藏

汕尾市城区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,仿若一座深邃的宝库,珍藏着无数熠熠生辉的瑰宝,承载着岁月的厚重与先人的智慧。

凤山祖庙,作为汕尾人民的精神家园,始建于明崇祯九年(1636 年),由福建渔民迁徙至此定居时所建。它宛如一部无言的史书,见证着汕尾港的兴衰变迁。祖庙为三进二院布局,面阔三间,风火山墙,硬山顶,呈现出典型的岭南建筑风格。那精美的嵌瓷、石雕、木雕、泥塑、彩绘,遍布庙宇内外,每一处细节都散发着古朴典雅的韵味,令人叹为观止。屋脊上的 “双龙戏珠” 嵌瓷,造型逼真,气势磅礴,仿佛随时都会腾空而起。庙内供奉的妈祖神像,面容慈祥,目光深邃,庇佑着汕尾的芸芸众生。每年农历三月廿三的妈祖神诞庙会,是汕尾最盛大的民俗活动之一,届时,信众们从四面八方赶来,手持香烛,虔诚祭拜,祈求妈祖保佑风调雨顺、平安顺遂。庙会上,正字戏、西秦戏、白字戏等古老剧种轮番上演,演员们身着华丽戏服,唱念做打,一招一式皆韵味十足,台下观众如痴如醉,喝彩声此起彼伏;还有各种特色小吃摊,香气四溢,让人流连忘返。凤山祖庙不仅是宗教信仰的圣地,更是传承与弘扬汕尾民俗文化的重要舞台。

与凤山祖庙遥相呼应的得道庵,位于捷胜镇郊区 “海岸第一山” 的山腰,始建于明崇祯年间,原叫 “云山寺”,清代光绪三十二年(1906 年)易名为 “得道庵”。庵寺周围绿树成荫,环境清幽,仿若尘世中的一方净土。庵内建筑错落有致,大雄宝殿庄严肃穆,佛像栩栩如生。这里的晨钟暮鼓,悠悠回荡在山间,给人以心灵的慰藉与宁静。得道庵在历史上也是文人墨客云集之地,留下了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墨宝,为其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蕴。在战火纷飞的年代,它还曾庇护过一方百姓,成为人们心中的希望之光。如今,前来参观、朝拜、探寻历史的游客络绎不绝,他们在这里感受着宗教文化的博大精深,聆听着往昔的故事传说。

汕尾的非物质文化遗产,更是城区历史文化长河中璀璨夺目的明珠。正字戏,形成于元末明初,唱腔道白均用 “中原古音”,音乐属于曲牌联缀体,兼唱昆腔、杂调,风格古朴庄重、浑厚雄壮、文武豪放。剧目分为文戏和武戏两大类,《三国演义》《琵琶记》《铁弓缘》等经典剧目,历经岁月洗礼,依然在舞台上熠熠生辉。演员们精湛的演技,将历史故事中的英雄豪杰、爱恨情仇展现得淋漓尽致,让观众仿若穿越时空,置身于古代战场与市井之中。西秦戏讲的是官话,声腔以正线为本腔,兼唱西皮、二簧,共有 34 个板式,男女分腔共 56 种唱法,旋律古雅动听,表演风格粗犷、豪放、激昂、雄浑、粗细兼工,舞美简朴大方,内容多取材于《封神榜》《东周列传》《说唐演义》等,凭借独特魅力,深受戏迷喜爱。白字戏则由潮汕南戏遗腔与汕尾民间艺术、地方方言融汇而成,表演时用福佬话演唱,充满浓郁的地方风味。其音乐属曲牌联缀体,有轻六、重六、活五、反线等声腔,曲调清丽委婉、细腻柔情,演出时轻歌曼舞、生动活泼,生活气息十分浓厚,常演出劝世、劝学、劝善等贴近生活的剧目,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,几百年来经久不衰。

汕尾渔歌,这一独具海洋风情的民间艺术,是汕尾人民生活的生动写照。它起源于疍民的水上生活,在大海的波涛中孕育而生。渔歌歌词质朴,旋律优美,或激昂欢快,如海浪奔腾,展现渔民出海时的豪情壮志;或婉转悠扬,似海风轻抚,诉说着渔家儿女的柔情蜜意。“天顶一粒星,地下开书斋,鲤鱼游水上,麒麟吐玉书”,简单的词句,勾勒出宁静而美好的海边生活画面。过去,渔民们在海上劳作时,以渔歌为伴,相互呼应,驱散疲惫与寂寞;如今,汕尾渔歌走上更大舞台,在全国乃至国际的文化交流活动中唱响,向世界展示汕尾独特的海洋文化魅力,让更多人了解这片海域的风情万种。

舌尖诱惑:特色美食巡礼

汕尾市城区的美食,恰似一场味蕾的狂欢盛宴,融合了海洋与陆地的馈赠,让每一位食客流连忘返。

晨洲蚝,汕尾美食的璀璨明珠,产自城区红草镇晨洲村。这里独特的地理环境,三条河流交汇带来丰富的咸淡水交融,为蚝的生长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。晨洲蚝以 “肥、嫩、鲜、美” 著称,肚白耳黑,酥甜无粕,其肉质爽滑细嫩、丰盈圆润,可即捞即食。蒜蓉生蚝是经典做法之一,将新鲜的生蚝撬开,铺上一层金黄的蒜蓉,再撒上些许葱花、辣椒,放入烤箱或炭火烤制,瞬间香气四溢,蚝肉的鲜美与蒜蓉的浓郁完美融合,一口下去,满满的幸福感;白灼生蚝则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蚝肉的原汁原味,蘸上少许酱油芥末,鲜嫩爽滑,那股海洋的清新在口中散开,令人陶醉。

菜包粿,堪称汕尾传统美食的杰出代表。制作工艺极为考究,需选用刚收成的新粘米搭配适量新糯米,撞成细细碎粉,在烈日下晒干,方能做出薄而有弹性、不破的粿皮。内馅更是丰富多样,包含萝卜丝、椰菜、绿豆芽、沙葛、芹菜、蒜、肉丁、鱿脯、虾干、花生仁、大地鱼粉等,犹如一个装满珍宝的宝盒。包好后的菜包粿呈梭形,两头尖尖,肚子圆鼓鼓。蒸熟后的菜包粿,表皮光洁,软弹有嚼劲,蘸上特制酱料,一口咬下去,粿皮的软糯与内馅的香浓扎实完美交织,各种食材的味道相互交融,每一口都是对汕尾传统风味的致敬。

汕尾薄饼,这道传统小吃有着独特魅力。薄饼皮柔韧劲道,分为咸甜两种口味。咸薄饼宛如一个美味的宝藏口袋,包裹着腊肠、火腿、鸡蛋、鱿鱼丝、豆芽等食材,在锅中快速翻炒至熟,卷入薄饼皮中,再浇上一勺香浓的卤汁,滋味丰富而不油腻,每一口都充满香浓汁水;甜薄饼则包裹着花生酥、糖葱、马仔、鸡蛋饼等海丰特色甜品,下葱花油,口感香甜可口,劲爽嘎嘣脆,一口下去,甜蜜满溢,满满的都是汕尾的甜蜜记忆。

二马路美食街,堪称汕尾美食的汇聚地,也是汕尾人的生活食堂。这里短短几百米的街道,密密麻麻分布着上百家小吃店、餐馆,从清晨到深夜,烟火气从未间断。清晨,街边早餐店热气腾腾,各类粿品、粥品琳琅满目;中午,海鲜餐馆人声鼎沸,新鲜捕捞的鱼虾蟹贝被烹制成一道道美味佳肴;夜晚,夜市摊位纷纷亮起灯火,甜咸薄饼、菜茶、烤生蚝等小吃散发着诱人香气。源记菜粿是二马路上的人气老店,店内菜粿、肉饺、冬节鸽、小米、菜茶、牛肉饼汤等十几种特色美食应有尽有,现点现做,食材新鲜,口味地道,许多本地人从小吃到大;还有文记老牌甜咸薄饼,他家的薄饼口感绝佳,甜咸口味调配得恰到好处,常常一出摊就排起长队,不出两小时便销售一空。

品清牛腩街,空气中弥漫着醇厚的肉香。这里汇聚了众多以牛腩为主打的餐馆,各家都有独门秘制的烹饪配方。炖煮得软烂入味的牛腩,入口即化,浓郁的肉香与香料的芬芳完美融合,无论是搭配米饭还是面条,都让人欲罢不能。有的店家还会在牛腩中加入牛筋、牛肚等食材,口感更加丰富多样,食客们围坐在桌旁,大口吃肉,畅快淋漓,尽情享受这份属于汕尾的独特美味。

城区新篇:未来发展展望

展望未来,汕尾市城区宛如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,在时代的浩瀚苍穹中绽放着夺目光芒,发展机遇与潜力无穷无尽。

在政策的强劲东风吹拂下,城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。作为革命老区苏区,城区尽享国家与省级层面的诸多扶持政策,资金、投资、金融、用地、人才等全方位的政策倾斜,如同肥沃的土壤,滋养着城区成长的每一寸根基,为经济腾飞注入澎湃动力。

产业发展势头迅猛,恰似破浪前行的巨轮。深圳光明 - 汕尾城区共建产业园拔地而起,依傍红草埔边高速路两侧,规划编制范围约 430 公顷,统筹研究范围约 31.5 平方公里。这里将聚焦 “1 + 2 + 2 产业体系”,深度融合电子信息、新能源汽车、海洋经济等前沿领域,吸引大量高新技术企业纷至沓来,形成产业集聚的强大磁场,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的优选之地。汕尾(马宫)现代渔业经济产业园同样熠熠生辉,14.56 平方公里的规划区域内,以国家级中心渔港为核心,全力构筑粤海粮仓创新发展示范、粤东现代渔贸枢纽平台,推动渔业向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转型升级,让汕尾渔业品牌叫响全国。

文旅融合发展更是城区浓墨重彩的一笔,恰似一幅绚丽多彩的锦绣画卷。凭借 “一湖二山二湾三岛” 的天赋异禀,城区深度挖掘历史文化资源,精心雕琢凤山祖庙、得道庵等文化瑰宝,将古老的妈祖文化、戏剧文化与滨海风光完美融合,打造出独具魅力的旅游产品与线路。未来,还将进一步拓展全域旅游格局,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,提升旅游服务品质,让游客在汕尾既能畅享滨海休闲的惬意,又能沉浸于历史文化的深邃,全方位感受城区的独特韵味。

生态建设领域,城区坚守绿色发展底线,全力绘就 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 的生动实践。《汕尾市城区绿美生态建设总体规划(2023 - 2035 年)》恰似行动纲领,指引城区持续推进森林质量精准提升、城乡一体绿美提升、古树名木保护提升等行动,让城区的天更蓝、水更清、地更绿。在品清湖综合治理进程中,水质净化、生态修复等项目稳步推进,湖面澄澈如镜,周边湿地生态系统重焕生机,成为城市生态的绿色明珠;森林抚育工程深入实施,铜鼎山、凤山等山林绿意盎然,森林覆盖率稳步攀升,负氧离子弥漫山间,为市民与游客构筑起休闲康养的天然氧吧。

与此同时,城区在教育、医疗、文化等社会民生事业方面阔步前行,持续加大投入,优化资源配置,让发展成果普惠全民。优质教育资源如繁花绽放,新学校接连落成,师资队伍日益精良,为学子点亮知识灯塔;医疗保障体系日臻完善,先进医疗设备相继入驻,医疗技术水平显著提升,为百姓健康保驾护航;文化场馆、体育设施星罗棋布,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、体育赛事蓬勃开展,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愈发充实,幸福感与获得感满溢心间。

汕尾市城区,正以昂扬奋进的姿态、开拓创新的豪情,向着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大步迈进。在新时代的浪潮中,它将镌刻属于自己的荣耀篇章,成为令人向往的滨海宜居新城、产业兴旺高地、文旅融合典范,吸引四海宾朋共鉴其成长、共享其繁荣。